字:
关灯护眼
海棠书屋 > 修真小说 > 诸神往事 >第一百八十三章 知易行难

第一百八十三章 知易行难

作者:仰首望飞鸿更新:2021-04-12 03:06:10

    当领略了这湖西大陆的风光之后,小王突然从内心中觉得,从前去过的地方都是无比美好,无比亮丽。哪怕是炎热的吐鲁番,阴雨连绵的江南,北风怒吼的塞外,或者是潮湿的川湘,都是那么美好,那么值得找出美好的地方。

    因为在这里,他们见到的只有星光,见不到太阳;只是细沙的土地,没有石头,更没有湖泊。当然,别提植物了,这些平日里见到的最平常的东西,在这里根本见不到。

    这样的光线条件,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,毕竟没有什么影响,习惯之后,几乎没有什么不便之处。而方向感,确实是大大地消弱了。

    好像在这个环境之中,没有方向的存在。

    这是一种非常难以说得清楚的感觉,就有点像是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,夜晚或者阴天,你根本不知道附近有什么,或者东南西北都在哪个方向。

    两个人合计了一下,决定向着王然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走。

    讨论是这样的:邢正主张先确定了方向,再付诸行动;王然的主张是先行动起来,再寻找方向。那么此时,我们姑且把两人分别称作理论派与实践派。

    “知难行易”重点是说知,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,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,所以说是不易的;“知易行难”重点是说行,有了正确的理论,就必须要做到,否则等于零。其实很早以来就有“知难行易”与“知易行难”的争论。在王阳明的解释之中,“知行合一”成为最高的理论法则。

    凡事都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做好,“知易行难”是在有了正确的“知”的基础之上来说的,实践基本上都可以做到,但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实践找出事物的规律,就是达到“知”,这就难了,所以是“知难行易”。

    明代大家王阳明提出“格物致知”,一个“格”字可谓穷尽求知过程的煎熬、艰辛、痛苦,甚至要经过脱胎换骨方能如梦初醒。

    比如生活中,一般意义上的事物都能明辨是非,知道对错,也即明白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有些什么东西万不可触碰。道理简单明了,人人皆知,但真正知道贪欲的祸害,时刻克制住对贪的欲望,通过内因起决定性作用。

    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,邢正是主张,一定要先弄清楚,再行动。他甚至滔滔不绝地论述起来。比如,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,我们知道环保还会出现环境问题,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,仅仅是知道而已,而不是真正地知道。所以生活中,却很少有人能够去行动起来。

    上古三代时期有一高士名叫许由,当时实行禅让制,尧帝首选禅让对象不是女婿舜帝,而是许由。但是许由坚决不干,跑到颍水河畔种地。尧帝又想给他一个九州长的官职,许由更不干了,直接用颍水洗了耳朵。意思这些话我不想听,不要再用这些噪音污染我的耳朵了。武王伐纣,伯夷叔齐扣马犯谏,差点被武士们一刀砍了。武王成功之后,兄弟俩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,跑到首阳山采薇吃,最后活生生饿死了。李白意思,不想当官就不要当,何必用洗耳朵和采薇这样的极端行为博出位呢。这是赤裸裸的炒作好吧。看不起你们。

    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,立马以老臣自居,每天在夫差身边叨逼叨,倚老卖老,夫差开始还行,后来不能忍,直接给他一把剑让他自杀了。伍子胥临死说,把我两眼珠摘下来挂在城楼上我要眼睁睁看到吴国被灭的那一天。于是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了河里。屈原开始被楚怀王重用,后来由于太过骄狂被放逐,每天发牢骚,最后跳了湘江。陆机出生江南四大家族,名头很响,后来兵败被杀,灭了三族。陆机临刑叹曰,欲闻华亭鹤唳,可复得乎。李斯帮助秦王一统天下,秦始皇死后在与赵高的斗争中失利,也被夷灭三族。李斯临死跟儿子说,我还想再带着你牵着咱家小黄狗驾着小苍鹰去上蔡打猎,只能等来生了吧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